去哪游讯:7月30日,中国细酒工程之细酒论坛筹备组发起人、细酒文化传承人、老兵慧馆负责人李枫携细酒论坛筹备组部分成员星光秀徐伟、东通文化王宏、管城公益太极团队段姐等走进河南省博物院探寻细酒的千年故事,成功举行首期细酒文化之旅活动。
参观杜岭方鼎 编辑
首先参观了河南省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特别是贾湖骨笛、杜岭方鼎、莲鹤方壶、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横跨新石器时代至北宋,涵盖乐器、青铜器、铁器、壁画、瓷器等类别,集中展现了中原文明的辉煌成就。其中天蓝釉鹅颈瓶于1987年河南省宝丰清凉寺村汝官窑遗址出土, 成为唯一存世的一件完整的天蓝釉汝瓷,而且是极为少见的刻花作品。汝瓷中“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 而宋代“细酒”铭文磁州窑梅瓶同样出土于宝丰汝官窑遗址,并由其烧制。
汝瓷天蓝釉鹅颈屏 编辑
最后步入“细酒”瓷梅瓶所处展馆,细酒论坛筹备组成员发现它静立于玻璃展柜之中,瓷光闪耀,犹如再告诉我们作为当时作为中国瓷器彩绘装饰技术超越五大官窑单色釉局限的荣耀,特别是“细酒”铭文二字,熠熠生辉,同样在诉说着千百年来作为好酒、名酒、贵酒和官酒的光辉历史。据介绍,博物院所展细酒梅瓶为明代时期磁州窑酒器,出土于开封朱仙镇周宪王(明代朱元璋之孙朱有燉)墓,以此证明,即使到了明代,细酒仍作为皇亲国戚、达官贵族才能饮用的官酒、御酒。
参观博物院藏品明代细酒梅瓶 编辑
部分成员与细酒梅瓶合影 编辑
说起“细酒”是御酒,鲁山县段店窑文化研究所收藏的还有两件北宋时期的白釉珍珠地划花梅瓶,一件铭文“御升细酒”,一件铭文“原本赵家花瓶”。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编辑
细酒,精酿细作之酒,权贵官奉之酒,好酒,官酒,贵酒也。原产于两宋时期的河北恩州(今河北邢台清河县葛仙庄镇一带)隶属河北东路,辖清河、武城、历亭三县,在宋代张明臣所著《酒名记》中记载为“恩州拣米,又细酒”,南宋诗人陆游诗曰:“户度金仓细酒肥羊”之描述。中国细酒工程将宋代细酒文化及好酒标准深度挖掘并加以传播和推广,以“推广细酒标准、复兴细酒文化、传播细酒宣言、倡导细酒消费、开启细酒新时代”,践行“健康喝酒喝健康酒,文明喝酒喝文明酒”酒健康生活方式。
细酒工程 复兴细酒文化 编辑
知识链接:【磁州窑】
磁州窑(今河北邯郸磁县)窑址,创烧于北宋中期(10世纪),以白地黑花装饰技艺闻名于世,开创了中国瓷器彩绘装饰先河,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官窑(汝、官、钧、哥、定)的单色釉局限,是我国烧制时间最长、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鼎盛于宋金元时期,延续至明清,窑火千年未断,与景德镇并称“南景德,北彭城”之誉。
古窑址分布于中国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及磁县(古称磁州),现存彭城、观台等多处遗址,其中彭城现存明清窑址40余座。后扩展至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省份,形成覆盖黄河流域的窑业网络。如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江西吉安吉州窑,福建泉州,四川广元等,都大量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近似的瓷器。
明代彭城磁州窑仍保持着相当大的产量,并在彭城设置了官窑,在磁州南关设立了存放官家酒坛的仓库——“官坛厂”,以备顺滏阳河舟运入京。彭城作为磁州窑的中心,也随之而成为北方瓷都。 |